大家好,我是彭医生,今天给大家讲第2味药,黄芪。黄芪也是一个临床常用药,豆科植物,临床用的品种很多,白皮,黑皮,红皮,都有。这个药也是列于上品。后世医家对这个药总结,就是一个重点:善于补气。这种出汗,黄芪能止住。促进伤口愈合,加快恢复。比如邓铁涛用大剂量黄芪,和岭南常用的一个药,五指毛桃,配合治疗重症肌无力。大家想想这么用黄芪的祖宗是谁?大家如果觉得这个方式写中医还是难理解的,可以给我留言,我下次继续改进。与生黄芪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?对比发现,黄芪的生用和蜜炙的性能与作用还是略有差异。
大家好,我是彭医生,今天给大家讲第2味药,黄芪。我常用的几个秘方,在文章最后。
黄芪也是一个临床常用药,豆科植物,临床用的品种很多,白皮,黑皮,红皮,都有。药用部分是根。
饮片一般是这样,纵切的,也有横切的。
黄芪运用时间很长,最早也是记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:
那时候叫:黄耆
味甘微温。主痈疽久败创,排脓止痛,大风,痢疾,五痔,鼠瘘,补虚,小儿百病。一名戴糁。生山谷。
这个药也是列于上品。
后世医家对这个药总结,就是一个重点:善于补气。
由此产生的其他功效:固表止汗,啥意思呢?
你的身体气虚了,关不住门窗了,城墙防御力下降了,汗一直出。这种出汗,黄芪能止住。常用的一个配伍就是玉屏风散:黄芪+白术+防风。
托疮生肌:你的身体受伤了,一个伤口愈合不了,恢复的慢?咋办?
选黄芪,擅长。促进伤口愈合,加快恢复。
后世还有很多方子用到它。
比如治疗中风后遗症的:补阳还五汤。
比如邓铁涛用大剂量黄芪,和岭南常用的一个药,五指毛桃,配合治疗重症肌无力。
这个病也是西医的“绝症”。其实我觉得很多西医没办法治的病,咱们中医人应该想办法。
黄元御的《长沙药解》,这么讲黄芪:
味甘,气平,入足阳明胃、手太阴肺经。入肺胃而补气,走经络而益营,医黄汗血痹之证,疗皮水风湿之疾,历节肿痛最效,虚劳里急更良,善达皮腠,专通肌表。
现代中医,用黄芪补气的多,提到它走经络而“益营”的少。其实黄芪本身对于经络系统疾病,不通导致的,血痹,风湿,关节肿痛,效果都不错。
大家想想这么用黄芪的祖宗是谁?
医圣张仲景的“黄芪桂枝五物汤”。
只说药,简单聊,不扯远了。
彭医生送秘方了:
老人便秘:黄芪10麻仁10陈皮10蜂蜜10。
肠风肛门出血:黄芪10黄连10
胎动不安:黄芪10川芎5糯米20(这个方,自己把握,不行先请个好中医判断下自己情况)
单位都是克。黄芪造假的多,大家注意。
大家如果觉得这个方式写中医还是难理解的,可以给我留言,我下次继续改进。
材料:乌鸡肉250克、当归5克、炙黄芪25克。做法:乌鸡肉洗净,切块,当归、黄芪洗净,一齐置瓦锅内,加水适量,文火煮熟。调味服食。功效:气血双补,固肾调精。
与生黄芪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?对比发现,黄芪的生用和蜜炙的性能与作用还是略有差异。中医认为,炙黄芪味甘性温;归肺、脾经;具有益气补中的作用,适用于气虚乏力,食少便溏等症。